逾越治外法權 北京管制外商海外資產
【大紀元12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綜合編譯) 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家用電器企業,也是世界上百大公司之一。然而最近在中共商業部一個劃時代的裁決後,這家於1918 年成立的日本電子產品製造商,不得不接受中共官僚的指示,可以想見,松下感到很不自在。
北京《反壟斷法》管制外商海外資產
金融時報30日報導,北京11月要求松下出脫日本的一些優良資產,以取得松下以90億美元收購在中國的競爭對手三洋( Sanyo)電機的反壟斷批准。這個裁決是中共首次執行2008年8月提出的《反壟斷法》,在反壟斷審查中強迫企業出售大陸以外的資產。
中共此舉信息很明確:在火熱的中國市場經營,可能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
中共商務部判定,如果松下不出售資產,合併後的新三洋和松下公司,其混合動力汽車電池的市場將到77%的市佔率,而且將在當地的鋰電池佔有62%的市場,在一般的鎳氫電池佔46%的市場。因此裁決要求松下出售生產其它產品的工廠。
中共要求松下出售製造混合動力電動車用的鎳氫電池部門,並且把和豐田合資的鎳氫電池事業股份從40%降到19.5%。
國際業者憂心北京的權力
中共強迫松下出售資產以取得收購三洋電機的核准,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反壟斷審查中強迫外國廠商出售中國以外的資產。
這個根據中國2008年8月推出的《反壟斷法》的裁定,突顯出北京的權力日益增強,以及中國的龐大市場給予它在全球規則上日增的影響力。
根據中共這個強悍的裁定可以看出,北京已經迅速成為一個敵對的權力中心,並且利用新的法律在全球性的公司打上它自己特有的資本主義品牌。就像在其它領域一樣,中共正逐漸將其意志強加於全球貿易。
北京利用《反壟斷法》迫使涉及併購的全球企業出售資產,或是阻擋可口可樂收購中國一家當地公司。北京這種對全球性合併收購越來越強悍的做法,讓國際併購者憂心可能會限制併購活動。
國際法律事務所Freshfields的中國主管Nicholas French表示﹕「交易商擔心在中國會比在歐盟遇到更多的障礙。」
國際型企業私下對中國的合併速度緩慢和審查程序不透明感到沮喪。有人認為《反壟斷法》被用做保護國內對手的工具,而且懷疑中共的執法和美國、歐盟或日本不一樣,它的企業合併審查其實是根據工業的政策考量。
在松下的案子當中,中共商務部內的的反壟斷局在松下第一次提出書面計劃後的4個月,才正式接受了公司的併購案申請。
松下這個併購案也是通過中共前兩個階段審查的首例,現在進行到第三階段,這表示審案官員還有6個月來考慮最後決定。反壟斷局目前的裁決是﹕合併的松下/三洋的三個電池部門在中國可以有46%的持有率,下令要松下出售日本的一些生產設備,並且把和豐田的一個非中國的合資持股減半。
北京違反國際慣例
當然,中國並非唯一採取這種行動的國家。美國和歐盟也有利用其巨大的消費市場來對外部公司施加條件。
在美國和歐盟的主管當局也要求松下出售海外單位,卻不要求處理合資企業。「松下裁決案中這種治外法權的指定,出脫在美國或歐盟的反壟斷判決中不是慣例」,北京Freshfields的Michael Han表示,「中國的執法比預期強烈許多。」
另外一個案子是,北京9月份裁定通用汽車收購破產的美國汽車零件廠Delphi的部份單位會限制在中國的競爭。反壟斷局訂出了一些條件,包括禁止交換Delphi其他中國客戶的商業秘密。美國和歐洲的主管單位就沒有制訂這些條件。
外企的中國難題
企業可以不接受北京繁雜的條件而選擇放棄中國的業務。不過這樣做可能使它們永遠被排除於中國市場之外。
然而,也有人希望利用新的法律權力來對付許多中國大公司的壟斷地位。包括中國移動通訊(China Mobile)的訴訟案在內,有大約10個反消費者行為的案子。這些訴訟案包括等待和解的中國網通、百度和中石化。
然而,中共國營企業輸送龐大的利潤給政府並且雇用了數千萬名員工。這些重要的國營事業很可能遭遇被侵權的消費者提出的大量訴訟,這迫使當局在行使《反壟斷法》的這方面行動上更為謹慎。
對微軟提出反壟斷訴訟的律師Dong Zhengwei表示,北京法院最近拒絕了他對電信費用不合理和國營電信業重整的提告。「他們說,電信部門重整或國營事業壟斷和你這個個人有什麼關係?我說我是一名消費者。他們就說,中國有13億消費者,如果他們都來提告,我們怎麼辦?」
(http://www.dajiyuan.com)
美東時間: 2009-12-01 21:47:37 PM 【萬年曆】
本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2/n2741115.htm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中國經濟過熱的危險: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中國經濟過熱的危險
【大紀元12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俞建新編譯報導)近日,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Tyler Cowen)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就中國目前的經濟問題進行了論述。科文認為,中國經濟的盲目發展和生產能力過剩,將是導致中美經濟出現災難的罪魁禍首。
科文在文章中說,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中國之行反映出全球經濟核心的一種互利關係:中國利用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擴展其私營行業,而美國利用中國的借貸能力發展其公共部門。但他表示,這種關係可能會以一種危險的方式中斷,如果是這樣的話,最有可能的罪魁禍首將是中國經濟的生產能力過剩。
科文說,在過去 30年中,數億中國農民從農村進入城市,這是歷史上最大、最快速的移民之一。為了應付這種情況,中國政府以不合乎自然規律的低比價將人民幣綁縛在美元上,來資助其出口產業,這確實支撐起了其相對高支出的出口就業;其它資助還包括直接信用分配及對沿海企業的特惠優待。
科文說,你會發現在基礎經濟教科書中,這些都不是受到推薦的政策。但是,眼下的成功卻讓人難以爭辯,最重要的事,這已經給更多的中國人在未來社會中一個依靠。
然而,這些資助卻刺激了超額的生產能力,並產生了危險的政治動力,即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支持這些投資。
科文說,中國實質上一直在其經濟的每一個行業中建立工廠和生產能力,但是並不清楚其最近一輪的投資是否能很快盈利。汽車、鋼鐵、半導體、水泥、鋁及房地產都顯示出能力太大的跡象,在上海,中心商業區似乎擁有很高的空房率,但建設還在繼續。
他說,中國的規劃者們現在在談論在產品過剩的行業中限制投資。全球市場已不再強壯,而國內需求打一開始就先天不足。
但是,地方官員們擁有支持當地企業和生產統計數字的刺激計劃,即使這意味著支持一些不能支撐下去的項目或會計業務。科文發現,對於一個個體公司而言,獲取更多資金來源的標準方法是提出一個增長計劃,由於幾乎沒有行業處於飽和,增長一直是非常普遍的,人人都可以保證在將來盈利。
總的來說,科文認為中國經濟缺乏透明度,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數字是基於已有記錄的生產活動,而不是實際的銷售結果。中國的財政與信用政策是為了就業和政治穩定,因此當局避開談論哪些項目問題嚴重或應該下馬的問題。
科文認為,把所有這些情況擺在一起,真的是有出現麻煩的可能性。他說,歷史表明,沒有一個大的經濟體在成長成熟的路上不伴有泡沫、危機、甚至可能是國內衝突或國內戰爭,難道中國就能逃脫這一歷史規律?
超額生產能力和不正當投資的觀念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商業循環理論中很普遍,那時正在成長中的西方經濟頻頻出現這種崩潰,許多著作家,從尊敬的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到奧地利的經濟學家海克(Friedrich A. von Hayek),都對不盈利的資本投資的過度膨脹及不可避免的經濟崩潰所帶來的痛苦提出過警告,這些著作家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成為理解今天中國現狀的指路人。
科文指出,如果並當中國經濟奇蹟出現大的跌落時,後果將會是什麼樣?大量中國風險公司將無利可圖,裁員與動盪將極可能上升,中國政府還可能進一步鎮壓異見人士,中國公眾可能想知道其未來是否最終取決於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外國投資者們將變得更為緊張。
沿用經濟術語,由於過分擴張的公司彼此競爭以證明其資本投資的正當性並補償其損失,中國的出口價格將可能下跌,美國企業將發現很難與中國公司競爭,在兩個國家都會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即使中國人以低價格銷售更多的產品,他們總體上賺的錢可能會更少,因此他們能借給美國政府的錢也更少。
不管怎樣,中國可能是用更多的儲備金來解決國內問題或安撫國內的利益團體,美國將面臨更高的借貸成本,其財政情況會迅速惡化。這不是一個預言,而是一個極其可能的緊急情況,我們應該有所準備。金融危機的歷史表明,轉折點可以在沒有多少預兆的情況下快速到來。不久,中國經濟的弱點將是一個比中國經濟實力更大的大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美東時間: 2009-12-01 18:42:49 PM 【萬年曆】
本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2/n2740987.htm
【大紀元12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俞建新編譯報導)近日,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Tyler Cowen)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就中國目前的經濟問題進行了論述。科文認為,中國經濟的盲目發展和生產能力過剩,將是導致中美經濟出現災難的罪魁禍首。
科文在文章中說,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中國之行反映出全球經濟核心的一種互利關係:中國利用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擴展其私營行業,而美國利用中國的借貸能力發展其公共部門。但他表示,這種關係可能會以一種危險的方式中斷,如果是這樣的話,最有可能的罪魁禍首將是中國經濟的生產能力過剩。
科文說,在過去 30年中,數億中國農民從農村進入城市,這是歷史上最大、最快速的移民之一。為了應付這種情況,中國政府以不合乎自然規律的低比價將人民幣綁縛在美元上,來資助其出口產業,這確實支撐起了其相對高支出的出口就業;其它資助還包括直接信用分配及對沿海企業的特惠優待。
科文說,你會發現在基礎經濟教科書中,這些都不是受到推薦的政策。但是,眼下的成功卻讓人難以爭辯,最重要的事,這已經給更多的中國人在未來社會中一個依靠。
然而,這些資助卻刺激了超額的生產能力,並產生了危險的政治動力,即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支持這些投資。
科文說,中國實質上一直在其經濟的每一個行業中建立工廠和生產能力,但是並不清楚其最近一輪的投資是否能很快盈利。汽車、鋼鐵、半導體、水泥、鋁及房地產都顯示出能力太大的跡象,在上海,中心商業區似乎擁有很高的空房率,但建設還在繼續。
他說,中國的規劃者們現在在談論在產品過剩的行業中限制投資。全球市場已不再強壯,而國內需求打一開始就先天不足。
但是,地方官員們擁有支持當地企業和生產統計數字的刺激計劃,即使這意味著支持一些不能支撐下去的項目或會計業務。科文發現,對於一個個體公司而言,獲取更多資金來源的標準方法是提出一個增長計劃,由於幾乎沒有行業處於飽和,增長一直是非常普遍的,人人都可以保證在將來盈利。
總的來說,科文認為中國經濟缺乏透明度,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數字是基於已有記錄的生產活動,而不是實際的銷售結果。中國的財政與信用政策是為了就業和政治穩定,因此當局避開談論哪些項目問題嚴重或應該下馬的問題。
科文認為,把所有這些情況擺在一起,真的是有出現麻煩的可能性。他說,歷史表明,沒有一個大的經濟體在成長成熟的路上不伴有泡沫、危機、甚至可能是國內衝突或國內戰爭,難道中國就能逃脫這一歷史規律?
超額生產能力和不正當投資的觀念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商業循環理論中很普遍,那時正在成長中的西方經濟頻頻出現這種崩潰,許多著作家,從尊敬的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到奧地利的經濟學家海克(Friedrich A. von Hayek),都對不盈利的資本投資的過度膨脹及不可避免的經濟崩潰所帶來的痛苦提出過警告,這些著作家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成為理解今天中國現狀的指路人。
科文指出,如果並當中國經濟奇蹟出現大的跌落時,後果將會是什麼樣?大量中國風險公司將無利可圖,裁員與動盪將極可能上升,中國政府還可能進一步鎮壓異見人士,中國公眾可能想知道其未來是否最終取決於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外國投資者們將變得更為緊張。
沿用經濟術語,由於過分擴張的公司彼此競爭以證明其資本投資的正當性並補償其損失,中國的出口價格將可能下跌,美國企業將發現很難與中國公司競爭,在兩個國家都會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即使中國人以低價格銷售更多的產品,他們總體上賺的錢可能會更少,因此他們能借給美國政府的錢也更少。
不管怎樣,中國可能是用更多的儲備金來解決國內問題或安撫國內的利益團體,美國將面臨更高的借貸成本,其財政情況會迅速惡化。這不是一個預言,而是一個極其可能的緊急情況,我們應該有所準備。金融危機的歷史表明,轉折點可以在沒有多少預兆的情況下快速到來。不久,中國經濟的弱點將是一個比中國經濟實力更大的大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美東時間: 2009-12-01 18:42:49 PM 【萬年曆】
本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2/n2740987.htm
訂閱:
文章 (Atom)